在11月21日,Blur的创始人Pacman宣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新项目——Blast。根据Dune数据显示,截至11月28日,Blast上的质押资金已达到5.8亿美元,仅上线短短十日,其TVL便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,成为了Layer2领域的黑马。然而,伴随着热潮,围绕Blast的争议也此起彼伏。
那么,Blast为何能快速吸金呢?其实,这与它的独特玩法密不可分。Blast的玩法创新且有趣,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关注和参与。然而,在热潮之中,Blast也面临着不少争议。
对于Blast带来的“危”与“机”,加密市场的大V们有着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认为Blast的创新模式可能会带来新的机遇,但也有人担忧其背后的风险。一些人认为Blast可能为整个加密市场注入新的活力,开启新的篇章;而另一些人则认为Blast可能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。
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,Blast的出现无疑为加密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未来,它的表现和发展将备受关注。
Layer 2搅局者Blast到底是什么
在加密领域,加密货币从经济模式上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别。一类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有上限的通缩型加密货币,其代币数量有固定上限,不会增加。另一类是以以太坊为主的通胀型加密货币,其总量每年按固定比例增发,这使得ETH产生了3%-4%的稳定质押收益率。然而,大部分Layer 2账户内的资金只是静态存放(收益率0%),这意味着这些资产正在因为ETH的通胀而被动贬值。Blast希望解决的问题就是为Layer 2账户内的资金提供被动生息的可能性。
具体来说,当用户将资金存入Blast后,Blast随即会将锁定于Layer 1网络上的对应ETH用于网络原生质押(主要是在Lido上),并将所获得的ETH质押收益自动返还给Blast之上的用户。除了可以参与原生质押的ETH之外,Blast还支持稳定币的被动生息。具体的运作机制是,当用户将稳定币(如USDC、USDT和DAI)桥接至Blast后,Blast随即会将锁定于Layer 1网络上的对应稳定币存入MakerDAO等美债类DeFi协议,并以USDB(Blast原生稳定币)的形式将收益自动返还给Blast之上的用户。
据Pacman介绍,Blast的野心并不止于此。他表示,Blast的愿景并不仅仅是为Blur服务,而是希望支持所有类型的Dapp,比如DEX、借贷、衍生品交易、NFTFi,甚至SocialFi。与一般类型的Layer 2相比,Blast作为Optimistic Rollup延续了EVM用户的操作惯性,但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收益窗口。Pacman表示,Layer 2并不仅仅是一个执行环境,也是一个流动性环境,具备原生收益率的Blast将为链上金融释放新的可能性。
“未来Layer2”Blast遭批,多签问题与裂变玩法被讽
尽管Blast自称是一个Layer2,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加密市场的技术派纷纷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和批评。L2Beat揭露,尽管Blast的合约(0x5f…a47d)被称为LaunchBridge,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Rollup Bridge,而是一个由3/5多签地址保护的简单托管合约。此外,Blast缺乏L2状态根所必须的有效性证明,也没有防欺诈机制。
Polygon开发者关系工程师Jarrod Watts进一步指出,Blast多签合约的5名签名者都是新地址,身份未知;Blast不是L2,没有测试网、交易、bridge、回滚和将交易数据发送至Ethereum;以及该合约批准任意的“mainnetBridge”合约花费其Lido和DAI的最大可能数量。
对于技术派的质疑,Blast开始进行激烈的辩论。27日,Blast在X平台发文表示,安全是多方面的,涉及智能合约、浏览器和物理安全维度。他们认为不可变的智能合约通常更安全,但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。当涉及可升级的智能合约时,具体的升级机制非常重要。具有时间锁的可升级智能合约可能存在漏洞。在很多情况下,避免漏洞被利用的唯一方法是在恶意行为者之前执行链上操作。在这些情况下,时间锁会使智能合约的安全性降低。这就是为什么每个L2都有直接升级的途径。此外,他们强调了多重签名安全性的有效性,Arbitrum、Optimism和Polygon等其他L2项目也使用多重签名机制。
然而,更多的技术派对Blast的辩解表示不满。余弦表示:“本来许多安全人员(包括我)提了Blast权限过大风险,也就是提提,让玩家们有个数就行。客观事实,认就行,非得出一篇这么搞笑的安全解释。一个只有智能合约的未来L2与那些真的L2对比多签安全模型……”
眼见Blast开始受到围攻,为了维护自身形象,Paradigm开始下场撇清关系。Paradigm GP Dan Robinson在X平台发文表示:“Paradigm对Blast的许多组件感到兴奋,但也认为Blast此前所发布的一些公告在信息传递和执行方面存在“越界之嫌”。比如,Paradigm不认同在Layer2上线之前即推出“桥”的决定,也不认可在三个月内不允许提款的设计,因为这给其他项目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,且过度的营销也有损于团队的严肃形象。”
市场大V如何看待Blast
在加密领域,除了技术派之间的激烈辩论,加密社区也对一些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。关键的区别在于,社区的观点更加侧重于共识价值与金融设计方面。
加密领域的知名人士 Faust 发表文章指出:的确,Blast 采用 3/5 多签来控制充值地址的做法遭到广泛批评。但是,大多数 Layer 2 也采用多签管理合约。此前,Optimism 甚至仅使用一个 EOA 地址来控制合约升级权限。在当前主流 Layer 2 中多签等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的背景下,抨击 Blast 不够安全,似乎更像是技术精英们对一个所谓的“打金项目”的轻视。
不过,撇开上述两者孰优孰劣不谈,区块链技术的存在意义更多地在于解决社会共识/民主治理中的信息不透明问题。在过度强调技术至上的同时,我们必须承认,社会共识本身比技术更为重要,它是确保所有 Web3 项目有效运转的基础。归根结底,技术应当为社会共识服务,如果一个项目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,即使技术再卓越,它本质上也可能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阑尾。
DrSamo(@BirkSamo)简洁地表示:Blast 99.99%不会出事,而且会让大家赚到钱。Blast提出无风险利率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,ETH质押无疑是区块链世界原生的无风险利率之一,而其他L2没有给予这一点。但是要注意,这是因为它们真的把ETH简单地锁在智能合约里,在L2映射了新的ETH,可不是偷偷拿ETH去生息塞自己口袋里了,这部分ETH是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了。如果其它L2可以说是将安全建立在以太坊主网的基础上,那Blast其实是将L2的安全性建立在两个项目上(Blast拿L1上的以太坊质押在Lido上生息;Blast的原生稳定币希望通过MakerDAO的渠道获得美国国库券的收益)。Lido这么大都被爆出Bug,这就体现出DVT的重要,但DVT会不会出现新的BUG也未知;而其中Maker的部分,还是涉及中心化实体代持现实资产的部分,不说合约代码的Bug了,这部分业务还可能出现Code is Law管不了的“监管铁拳Bug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