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i币(派币)被公安部定性为传销(派币是传销这是真的假的)
每天点一下就能暴富?这场持续六年的美梦碎得彻彻底底。公安部一纸通报撕开了Pi派币的传销真面目。
五千多万人的财富自由幻想,在警灯闪烁中化为一串毫无价值的数字。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如何一步步蚕食普通人的理智?
糖衣炮弹:当传销穿上高科技外衣
Pi派币把传统传销模式裹上区块链的华丽包装。它宣称斯坦福博士研发、手机零成本挖矿,像磁铁般吸住想躺赚的普通人。
项目方刻意营造克制感——不直接收钱,只鼓励拉人头提升算力。这种无本万利的设计精准击中人性弱点,让每个参与者都变成传播节点。
河北王大姐被女儿拉进坑,每天雷打不动点击APP挖矿。她曾在心里无数次把1200枚Pi币换算成12万美元养老钱,如今只剩一手机里的一窜字符。
这个骗局最狡猾之处在于始终不收现金。它用“未来上市”的承诺麻痹参与者,让人误以为自己在进行零风险投资。
拉人头机制被美化为“共建社区”,实际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。上层参与者不断收割下线的劳动成果,形成庞大的吸血网络。
就连APP界面都经过精心设计,闪烁的闪电按钮给人即时反馈的错觉。这种游戏化操作让人欲罢不能,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被套路。
亲情变现:病毒式裂变下的家庭悲喜剧
传销机制把人际关系变成赤裸裸的收割工具。APP里清晰的邀请树状图,让亲情友情沦为算力增长的燃料。
广东李先生为冲算力,拉着全家老小组建挖矿团队。他甚至说服妻子抵押婚房购买十部手机专职挖矿,家族群变成Pi币宣传站。
更荒诞的是短视频平台涌现的“Pi币导师”,他们编造国家暗中扶持的谎言。这些导师把传销课程包装成财富密码,收割着最后一波韭菜。
家族微信群成了重灾区,长辈们互相转发真假难辨的上市消息。儿女劝诫被当作“不懂创新”,家庭关系在财富幻觉中逐渐撕裂。
有个儿子为劝父亲醒悟,特意请假回家查阅资料。老人却把手机里的Pi币余额怼到他脸上:“这数字比你工资涨得快多了!”
当亲情成为传销筹码,每个家庭聚会都变成推广会场。叔叔拉着侄子注册,外婆逼着外孙入群,人情变成最昂贵的交易货币。
悬崖边的狂欢:上市前夕的集体癫狂
从2019到2025年,项目方六次推迟上市时间。每次延期都伴随着更诱人的“利好消息”,把信徒们的期待值越拉越高。
山东赵大哥把儿子20万彩礼全换成私下交易的Pi币。他坚信上市后能翻百倍,甚至提前看好了要买的别墅户型。
上海的退休教师张阿姨打印出Pi币持有清单,郑重其事地放进保险箱。她告诉邻居这是留给孙子的遗产,比房产还保值。
黑市交易在最后阶段异常活跃,早期入场者开始套现离场。不知情的后来者还在疯狂收购,做着“一夜逆袭”的美梦。
有人借遍714高炮,有人刷爆十张信用卡。这些孤注一掷的行为被美化为“把握机遇”,实际是在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未来。
就连菜市场大妈都在交流收购心得,把毕生积蓄换成虚拟数字。这场狂欢像击鼓传花,每个人都坚信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。
泡沫破灭时:从云端坠落的惨痛代价
公安部通报像一盆冰水浇醒了所有人。Pi派币被定性为传销,涉案资金超120亿,核心成员全部落网。
APP瞬间瘫痪,挖矿页面变成空白。那些熬夜点击闪电按钮的信徒,突然失去了每日的精神寄托。
王大姐女儿打来电话时带着哭腔,说1200枚Pi币成了废纸。电话那头长久的沉默后,老人喃喃道:“怎么和亲戚交代...”
李先生婚房早已被银行收走,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。他独自站在出租屋里,看着打印的“百万资产”清单发呆。
那些靠拉人头赚得盆满钵满的导师,账户数字同样归零。他们编织的财富神话,最终连自己都未能幸免。
更惨的是借高利贷梭哈的人,如今面对债主日夜催收。从暴富梦到破产现实,只需要一纸通报的距离。
警钟长鸣:骗局迭代背后的不变人性
Pi派币崩盘后,各种群组仍在争论是否误判。有人坚信是暂时整顿,还在等待“解封”奇迹。
这场骗局最讽刺的是,它确实做到了“去中心化”——把风险分散给5000万人,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共犯。
从五行币到趣步,从GEC环保币到Pi派币,传销马甲常换常新。不变的是人们对不劳而获的渴望,对捷径的盲目追寻。
真正区块链项目从不承诺暴富,它们往往枯燥且技术导向。当你听到“零风险高回报”时,就该闻到骗局的味道。
下一个类似项目可能正在酝酿中,或许就叫Omega币或者银河币。它们的套路会更精致,但本质依旧不变。
你的家族群里是否还有人在分享类似链接?当下一个“点击就赚钱”的项目出现时,你会不会再次心动?
或许该问问自己:为什么明知是陷阱,还有这么多人争先恐后往下跳?这场持续六年的社会实验,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?